姓名:刘波

性别:

学历:博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教育情况:

1987获福建农大博士学位,1992-1994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1994-1995美国密执根大学访问学者,1996-2005年德国波恩大学每年3个月与德国波恩大学合作实施DFG项目。

工作经历:

1987-1991年:1987年底博士毕业,1988年来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立了电脑测报研究室;作为生物防治研究的博士,从事害虫天敌的研究,应用昆虫生态知识,设计病虫微机测报网络,研究害虫和天敌的相互关系,达到保护天敌控制害虫的目的?结合留学德国的后续研究,作为第二作者,与德国波恩大学Sengonca教授一道,在德国用英文出版了《柑橘粉虱寄生蜂生物学》(ISBN 3-89873-983-X)著作,在昆虫学研究上留下足迹。

1992-1994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起初从事昆虫天敌研究,后来接触到昆虫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了生物农药-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研究,提出了生物毒素生物藕合技术(bioconjugation technique),利用基团偶联剂(conjugator),将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与阿维菌素毒素进行体外生物藕合,形成单体双毒素结构的BtA,以拓宽生物农药的杀虫谱和提高杀虫速率,降低害虫抗药性?作为第一作者与德国波恩大学Sengonca教授合作,在德国用英文出版了《新型生物农药BtA生物藕合技术的研究》(ISBN 3-86537-288-0)著作,进入生物农药研究领域。

1994-2003年:1994年从德国回来,随后前往美国作短期访问学者,1995年从美国返回。1996年调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工作,创立了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室(laeptb)。建立了与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二十多年(1996-2016)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建立了中德生防合作研究实验室,联合申请到三轮的德国科学基金(Deutsche ForschungemeinschaftDFG)和国际合作基金(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GTZ),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项目等,在继续研究生物藕合技术的基础上,拓展了生物农药的研究领域,从芽胞杆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入到芽胞杆菌作为生物杀菌剂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作物青枯病生物杀菌剂——蜡状芽胞杆菌ANTI-8098A的过程中,发现了芽胞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作用,进行了致弱机理和致弱物质的研究,出版了《青枯雷尔氏菌多态性研究》(ISBN 7-5335-2553-1)著作,进入植病生防研究领域。

2004-2007年:2004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动物、植物生物技术三大学科合并,组建了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成立了生物毒素研究室和生物发酵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研究室,组合形成生物农药研究中心,承担了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原有生物农药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芽胞杆菌作为饲用益生素的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致病大肠杆菌,通过感染小白鼠和服用益生素抗病的关系,建立益生素作用模型;进行了芽胞杆菌作为化学农药降解菌剂的研究;系统收集芽胞杆菌资源,对其进行保存、鉴定和利用,出版了380多万字的《芽胞杆菌文献研究》(ISBN7-80653-754-6)著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了植物免疫特性的研究,进行了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免疫抗病特性的研究?与作者的博士后周涵韬博士一道出版了《基因克隆的研究与应用》(ISBN7-5023-4920-0),生化物质分析方法咨询手册(第一卷 气相色谱法、第二卷 液相色谱、第三卷 紫外分光 ISBN-5640-0622-6)著作,进入了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

2008-2010年:根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结构的调整,成立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生物农药研究中心改为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转至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2008年作为院农业微生物学科的首席专家,组建了院农业微生物学科创新团队,从事微生物基础生物学及农业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了微生物资源的采集、筛选、保存、鉴定、分类平台,组建了微生物形态、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脂肪酸生态学研究平台,打造了微生物发酵技术、活性物质分析、功能微生物筛选研究平台?注重生物藕合技术、生物致弱机理、免疫抗病机理、植物内生菌、抗病物质分析、脂肪酸生态学、基因组学等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药、植物疫苗、生物饲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生物转化等农业生物药物(农业微生物制剂)?这个时期出版了《微生物发酵床零污染养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ISBN978-7-80233-876-0)、《植物饮品原料文献学》(ISBN 978-7-122-07149-1)等著作。

2011-2014年:深入研究芽胞杆菌的资源采集、系统分类、生物学、脂肪酸组学、基因组学、物质组学、酶学、发酵工艺学等,研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生物转化等农业生物药物产品,组建芽胞杆菌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发表了芽胞杆菌新种9种,如兵马俑芽胞杆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 DSM 25427T sp. nov., Liu et al., 2014)、仙草芽胞杆菌(Bacillus mesonae DSM 25968T sp. nov., Liu et al., 2014)、慈湖芽胞杆菌(Bacillus cihuensis DSM 25969T sp. nov., Liu et al., 2014)等。这个时期出版了《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ISBN 978-5116-0360-9)、《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ISBN 978-7-5335-3953-5)、《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ISBN 978-7-03-038346-4)等著作。

 

 

所受奖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3: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主持:重要土传病害生防菌剂创制与应用(2013));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主持:水稻病虫微机网络测报技术〈1996〉、生物农药BtA生物藕合技术〈2000〉、青枯生防菌剂ANTI-8098A2004〉、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工程化技术〈2008〉、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2010〉);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主持:蚜茧峰人工大量繁殖技术〈1992〉,计算机管理自动编程系统〈1994〉、农作物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2015))。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福建省省级优秀专家(1997)、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99201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管理(1997)和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2009)。

 

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微生物及其应用

 

代表性著作:

[1]       Liu G. H., Liu B., Lin N. Q., Tang W. Q., Tang J. Y. and Lin Y. Z. Genome Sequence of the Aerobic Bacterium Bacillus sp. Strain FJAT-13831.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12, 194(23):6633.

[2]       Liu B., Zhu Y. J., Sengonca C. 2006. Laboratory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the bio insecti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on mortality and feeding of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larvae on cabbage.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 and Protection, 113(1):31-36.

[3]       Liu B., Sengonca C. 2002. Investigations on side-effects of the mixed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on  different predators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 Plutellidae) in sou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5, 57-61. (SCI-10)

[4]       Liu B., Sengonca C. 2003. Conjugation of δ-endotoxin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ith abamectin of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as a new type of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in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6, 44-49. (SCI-12)

[5]       Sengonca C., Liu B., Zhu Y. J. 2006.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antifeedant effect of a new type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against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 Plutellidae).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9, 3-8.

[6]       Sengonca C., Liu B., Zhu Y. J. 2001. Efficiency of the mixed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against vegetable pests of different arthropod orders in the sou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4, 33-36. (SCI-8)

[7]       Sengonca C., Liu B. 2001. Influence of mixed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on the pupa and adult stages of Apanteles plutellae Kurd (Hym., Braconidae) and its host,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 Plutellidae).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4, 145-149. (SCI-9)

[8]       Sengonca C., Liu B., 2002. Effects of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biocide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abbage pest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from fields in sou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5, 46-50. (SCI-11)

[9]       Sengonca C., Liu B. 2003. Effects of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biocide 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ome cabbage pest as well as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sou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 and Protection, 110(5):484-491. (SCI-13)

[10]    Zhu Y.J., Liu B., Sengonca C. 2006. Toxicity of biocide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on arthropod pest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79, 89-94.

[11]    Zhu Y.J., Liu B., Sengonca C. 2006. Efficiency of GCSC-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as a new type of biocide, o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aethropod pests and its side-effect on some predators. Mitt Dtsch Ges allg angew Ent (Giessen), 15, 309-313.

[12]    Zhu Y. J., Xiao R. F., Liu B*. 2010. Growth and pathogen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train RS1100 in long-term stationary phase culture.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 and Protection, 117(4):156-161.

[13]    Zhu Y. J., Zhou H. T., Hu Y. H., Tang J. Y., Su M. X., Guo Y. J., Chen Q. X., Liu B*. 2011. Antityrosinase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2-phenylethanol, 2-phenylacet aldehyde and 2-phenylacetic acid. Food Chemistry, 124(1):298-302.

[14]    Wang G. F., Xie G. L., Zhu B., Huang J. S., Liu B*. 2010.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terobacter complex causing Mulberry (Morus alba) wilt disease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26, 465-478.

[15]    刘国红, 刘波, 林乃铨. 青枯雷尔氏菌生防芽胞杆菌的快速筛选及其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已收录)

[16]    刘波*, 朱育菁, Sengonca C., 冒乃和. 2005.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 Abamectin)形成的HPLC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38(11):2246-2253.

[17]    刘波*, 郑雪芳, 孙大光, 阮传清, 范国成, 段永平. 2011. 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生态学报, 31(24):7325-7342.

[18]    刘波*, 蓝江林, 车建美, 林营志, 王秋红, 朱育菁. 2009. 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与致病性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42(2):511-522.

[19]    刘波*, 蓝江林, 林营志, 官雪芳, 朱昌雄. 2009. 土壤甲胺磷抗性细菌种群特征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4(5):734-744.

[20]    刘波*, 胡桂萍, 郑雪芳, 张建福, 谢华安. 2010. 脂肪酸生物标记法(PLFAs)分析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中国水稻科学, 23(3):278-288.

[21]    郑雪芳, 刘波*, 林营志, 蓝江林, 刘丹莹. 2009. 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亚群落的分化. 环境科学学报, 29(11):2306-2317.

[22]    张秋芳, 刘波*, 林营志, 史怀, 杨述省, 周先冶. 2009. 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 生态学报, 28(9):4127-4137.

[23]    张彦, 车建美, 刘波*, 唐乐尘. 2011. 蜡样芽胞杆菌ANTI-8098A在番茄内的定殖和对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7(2):221-227.

[24]    朱育菁, 苏明星, 黄素芳, 王秋红, 刘波*. 2009. 培养条件对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36(8):1158-1165.

[25]    车建美, 刘波*, 蓝江林. 2010. 短短芽胞杆菌JK-2GFP标记及其抑菌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 26(2):230-234.

[26]    车建美, 刘波*, 张彦, 蓝江林. 2010. 青枯病生防菌蜡状芽胞杆菌(ANTI-8098A)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转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8(2):337-345.

[27]    蓝江林, 刘波*, 陈璐,肖荣凤, 史怀, 苏明星. 2010. 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43(10):2045-2055.

[28]    蓝江林, 刘波*, 朱育菁, 林营志, 葛慈斌, 刘芸. 2010. 水葫芦内生细菌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5(2):242-254.

[29]    林营志, 刘波*, 张秋芳, 傅秀荣. 2009. 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程序PLFAEco. 中国农学通报, 25(14):286-290.

[30]    林营志, 刘国红, 刘波*, 肖荣凤. 2011. 香蕉枯萎病芽胞杆菌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6 (6):1007-10015.

[31]    林营志, 苏明星, 刘波*, 刘丹莹. 2008. 基于51Ditu公用API接口的土壤标本地理分布信息系统. 中国农学通报, 24(12):490-494.

[32]    刘国红, 林营志, 林乃铨, 刘波*. 2012. 芽胞杆菌菌体浓度快速检测方法的探索. 中国农学通报, 28(24):213-217.

[33]    刘国红, 林营志, 林乃铨, 刘波*. 2012. 芽胞杆菌种类脂肪酸鉴定与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27(1):157-164.

[34]    刘国红, 林营志, 林乃铨, 刘波*. 2011. 芽胞杆菌分类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6(5): 911-917.

[35]    刘国红, 刘波*, 林营志, 林乃铨. 2008. 芽胞杆菌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3(1):92-99.

[36]    刘国红, 刘波*, 林营志, 林乃铨. 2008. 芽胞杆菌的系统进化及其属分类学特征. 福建农业学报, 23(4):436-449.

[37]    王子旋, 刘波*, 林营志, 刘国红. 2012. 新疆4个地点土壤芽胞杆菌采集鉴定及其分布多样性. 福建农业学报, 27(2):187-195.

l  出版与本研究相关的专著

[1]     刘波*. 2011.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5.1万字.

[2]     刘波*. 2006. 芽胞杆菌文献研究.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154.5万字.

Liu B., Sengonca C. 2004. Bio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CS-BtABacillus thuringiensis-Abamectin) as a New of Biocide. (德国) Cuvillier Verlag Goett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