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蒋跃明
性别:男
学历:博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教育情况:
1981年9月─1985年6月: 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 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硕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6月: 中山大学生物系,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历任研究实习员(1988-1990年)、助理研究员(1988-1990年)、副研究员(1990-1994年、研究员(1997年-至今)。其中,1994.12─1995.9: 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MASHAV奖学金),1998.2─1999.2: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国家留学奖学金),1999.8─1999.12: 日本国立食品研究所(日本STA短期奖学金), 2000.8─2000.12:英国Cranfield大学(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2001.10─2002.8: 德国Hohenheim 大学(德国洪堡奖学金); 2004.8─2004.9: 泰国King Mongkut’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onburi 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第一产业部,2005.9─2005.11: 加拿大农业部Guelph食品中心; 1996.12-1999.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副主任,2004.3-2005.5: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5-2011.1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领域首席科学家,2011.12-2014.0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主任,2013。03-现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
所受奖项:
1.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 (IFS)杰出研究成就奖 (IFS Jubliee Award) 获得者,2002年
2. 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杨梅保鲜研究,2005年(排名第9)
3. 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7年(排名第9)
4.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2008年(排名第3)
5.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园艺产品采后品质的调控机制,2009年(排名第1)
6. 广东专利优秀奖,一种沙糖桔复合保鲜剂,2011年(排名第1)
7.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南方名特优水果保鲜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2012年(排名第1)
8.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2013年(排名第2)
9. 中国专利优秀奖,一种易燃的果蔬烟剂型保鲜剂,2013年(排名第1)
10. 广州市专利优秀奖,一种菜心贮藏保鲜方法,2013年(排名第2)
11. 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先进个人二等奖 (科技类),2008年
12.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杰出科研人才奖,2011年
13. 第十一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
主要研究方向:
果蔬贮运保鲜、品质,生物活性物质鉴定和果蔬采后真菌毒素检测与形成
代表性著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 同时作为参编者出版30部关于果蔬采后研究与贮运技术和食品保鲜等著作或章节,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件。
1. A luminescent bacterium assay of fusaric acid by Fusarium proliferatum from banana.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 402: 1347-1354.
2. Novel hapten synthesis for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rmination of furaltadone metabolite 3-amino-5-morpholinomethyl-2-oxazolidinone (AMOZ). Talanta, 2013, 103: 306-313
3.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for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furaltadone and its metabolite AMOZ in animal feeds and tissues.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2013, 16(6): 494-502
4. Production of quercetin, kaempferol and their glycosidic derivatives from the aqueous-organic extracted residue of litchi pericarp with Aspergillus awamori. Food Chemistry, 2014, 145: 220–227
5. Natural occurrenc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mycotoxins in fruits and their processed product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14, 54: 64-83。